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,素有“沉鱼落雁,闭月羞花”之称,可谓美人中的顶尖代表。其间,被誉为“落雁”的王昭君尤为出众。
王昭君的身世颇为传奇,她原是一个出身普通的小家碧玉,后来进入宫廷,成为深宫中的寂寞怨女。然而,她真正的辉煌却是在“天高云淡,草原辽阔”的蒙古大草原上绽放。她在那里做了十多年匈奴单于的王后,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气,保障了汉匈两族边境超过六十年的和平与安宁。
据传她去世后,匈奴人按照自己独特的胡人风俗为她举行了盛大的葬礼,还进行了一些令人震惊的仪式。敦煌莫高窟的一幅壁画揭示了这些细节,令人不忍直视。那么,王昭君去世后,匈奴人到底为她做了哪些事?
展开剩余90%在古代中国,匈奴一直是威胁中原王朝的重要外患。自秦朝起,汉族与胡族间战争不断,直到汉朝建立,刘邦为了长久保障边疆安全,率领三十二万大军进攻匈奴,最终在白登山被围困七天七夜。身陷绝境的刘邦不得不求和,此后汉朝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,以金银财宝、茶叶美女等方式维持和平,直至汉武帝时期,汉朝军事实力大增,才开始占据上风。
到了汉元帝时期,南匈奴单于呼韩邪与北匈奴争斗中处于劣势,遂转向汉朝寻求支持,双方关系逐渐缓和。公元前33年,呼韩邪第三次来到长安,提出希望娶一名汉族女子为王后,并“愿婿汉氏以自亲”,表达出愿意成为汉元帝女婿的意愿。
草原上的汉子不全是粗犷豪放,呼韩邪单于展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和情商。他与年龄相仿的汉元帝“相约为兄弟”,如今主动放低身份,称愿意娶汉家女子,汉元帝心情大好,爽快答应这门政治联姻。大汉强盛,匈奴示弱,皇帝传旨在宫中选出五名女子供单于挑选。此时,早已在宫中寂寞无聊的王昭君主动请缨:“我愿意!”
这个外表柔弱的女子,展现出敢爱敢恨的豪迈气概。她不惧天涯海角,不惧塞外严寒酷暑,内心早已将汉宫视为冰冷的牢笼。王安石的诗句“汉恩自浅胡自深,人生乐在相知心”生动诠释了她出人意料的选择:她愿在异乡寻求自由与平凡的生活,而非在皇宫里虚度光阴。
她终于见到了汉元帝本人,那位皇帝却未曾预料眼前竟有如此倾国倾城的佳人。《后汉书》形容她:“丰容靓饰,光明汉宫,顾影徘徊,竦动左右。”虽然心有不舍,汉元帝只能无奈放人,毕竟承诺已下,若毁约必损帝国威信。
呼韩邪喜形于色,汉元帝也以礼相待,改年号为“竟宁”,封昭君为“宁胡阏氏”,相当于匈奴的皇后,并赏赐珍宝无数。秋叶飘零时,昭君与呼韩邪的驼队渐行渐远,消失在漫漫黄昏。
历经长途跋涉,进入漠北初夏,草肥水美,马跃羊奔。年仅二十的秭归美女王昭君骑马并肩于四十岁的呼韩邪,她在草原上终于找到了爱情和幸福。呼韩邪非粗鲁的弓箭手,反倒颇有侠义柔情。
但天不假人,呼韩邪不久便去世,留给昭君一个尚未满岁的儿子伊图智伢师。胡族习俗中,妻子需嫁给亡夫的继子雕陶莫皋,显得荒诞而残酷。王昭君深受中原文化熏陶,绝不接受此规,遂请求汉朝助她回国,然而汉成帝冷漠回应“从胡俗”,断绝了她的归途。
无奈之下,昭君只得嫁给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。虽三观不合,但雕陶莫皋疼爱她。此后十一年,她的生活趋于平稳,在清冷的毡房里又诞下两女,孩子的笑声驱散了她心头的阴霾。
昭君的兄弟也因她获得汉室封爵,成为两国亲善大使,频繁往返匈奴,促进边贸和交流。西汉与南匈奴和睦相处,边城安宁,三代无战事,牛马遍野,百姓安居乐业。昭君作为“阏氏”的特殊身份,功不可没。
可惜好景不长,公元前20年,复株累单于去世,昭君守寡一年后也撒手西去,年仅三十三岁。在匈奴十几年,她不仅深受两代单于宠爱,还赢得了匈奴民众的敬重。1954年内蒙古出土的一座汉墓瓦当上刻有“单于和亲”、“长乐未央”等字样,足见匈奴人民将昭君和亲视为大事。
昭君去世时,匈奴人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胡族大葬仪式,堪称倾国之葬。敦煌出土的《王昭君变文》记载:“千里之内,以伐樵薪……酝五百瓮酒,杀十万口羊……单于亲降,部落皆来,倾国成仪。”汉朝也遣使吊唁。
牧民们沉重步入仪式,不断忆起昭君教他们耕作的情景;匈奴妇女泪流满面,怀念她传授针线织布的技艺。单于是祭礼上斟满五百坛美酒,宰杀十万头羊仍不足,族众依然觉得礼仪未尽,显示对她的无限尊敬。
但与汉族传统丧礼相异的是,匈奴官员纷纷拔出刀剑,割破脸颊、胸膛,甚至切除耳垂,场面惨烈震撼。此举虽令汉人惊恐,难以理解,但莫高窟158窟《各国王子举哀图》中,释迦牟尼去世时各族王子悼念场景,匈奴王子用刀自残的画面令人毛骨悚然,证实此为匈奴丧葬习俗。
克孜尔石窟224窟也见类似壁画,表明自残祭祀或为某些少数民族的独特风俗。虽显残忍怪异,却真实反映匈奴对昭君深厚的敬爱。
与孤独终老汉宫相比,昭君虽初到异乡难免不适,却终归拥有幸福生活。她去世后,墓葬依托大青山,靠近黄河,被称为“青冢”。匈奴对她情深意重,内蒙古及山西北部出现十余处昭君墓,但多为百姓自发所建,反映民众对她的怀念与敬仰。
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:“这些昭君墓的存在,表明内蒙古各族人民对王昭君有极高好感,都希望她葬于家乡。”
放眼历史,出塞和亲的女子无数,汉代就有十六位宗室公主远嫁异乡,但绝大多数事迹湮没,唯独昭君名垂千古。正因她以弱女子之姿,完成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壮举。她不沉湎乡愁,而是将思乡之情化为对匈汉两族的深情厚谊。
唐代诗人张中素在《昭君》中写道:“仙娥今下嫁,骄子自同和。剑戟归田尽,牛羊绕塞多。”昭君出塞后,长城两侧久享安宁,匈奴境内出现大量铁器和陶器。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北哈拉河畔单于墓藏西汉文物,彰显汉匈文化交流。
王昭君将汉地耕作、纺织等技能带入草原,她与匈奴人民同住穹庐,食用牛羊肉,饮酪浆,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改善生活条件。她还发明“昭君帽”,流传至今。
她不仅自身努力,也教育子女继承和促进汉匈和平。其家族成员多代为两族友好奔走。她的兄弟获封侯爵,频繁出使匈奴探望昭君;女儿入宫侍奉太皇
发布于:天津市富灯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